新闻报道

首页 > 新闻报道

以智能化监测体系建设与立体化防控为抓手,构建全链条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向精准化、长效化迈进

  

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⑥ | 百年渔港 焕颜向新——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积极推动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走深走实,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组织开展了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在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东海局、南海局、海洋咨询中心等单位的协助下,从各地推荐的案例中遴选出15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这15个典型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展示了沿海各地区在推进建设安全、生态、健康、韧性、活力的“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岸滩”,不断拓展优质亲海空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人海和谐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我们希望通过分享这些生动案例,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并与国内外各界人士分享交流,共同探索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先进经验和做法。
本期介绍“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普陀地处东海之滨,所辖沈家门渔港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渔港,素有“东方渔都”之美誉。党的十八大以来,舟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针对陆源排污严重、岸线侵占、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等问题,实施了渔港治理、清淤拆废、生态复湿、重整岸线、还海于民等一系列措施,如今的沈家门十里渔港实现了“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华丽蜕变,不仅推动了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也促进了临海产业的转型升级,蹚出一条“生态优先、陆海联动、绿色发展”的海岛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基本情况
舟山作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和我国南北海运大通道“T”形交汇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2016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经过多年发展,沈家门渔港已从传统渔港转型升级为集渔业生产、水产品交易、船舶修造、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受自然环境及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渔港部分区域淤积严重,港内水质长期为劣四类;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废弃建筑物占据岸线没有及时整治,一些码头引桥占用主航道,给船舶航行带来隐患;海堤破损、缺失,渔港滩涂湿地、植被破坏严重,海岸美景不成线,百姓靠海难亲海。舟山市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为依托,组织开展了以沈家门渔港滨海区域为核心的港湾环境综合整治修复行动。项目以海洋生态环境、滨海和海岛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监测及管理能力三大提升工程为抓手,净化渔港源头污染,美化海湾生态环境,靓化滨海廊道风貌,固化生态安全屏障,探索出定位高远、陆海统筹、精准施策、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生态修复模式。
 
主要做法
(一)定位高远,创新机制,高标准打造精品
强化规划引领。严格遵循《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方案》《浙江省海岛保护规划(2017-2022年)》《舟山市关于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创新实施机制。成立由市、区、乡镇“三级联动”的推进机制,同时委托相关技术单位,为项目高质量推进提供有力的组织领导及技术支撑。完善保障体系。建立组织、制度、资金及土地等要素保障机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项目立项、核准建设进程;推进工程建设与人文景观融合,进一步提高了整体形象和综合效果。
 
(二)陆海统筹,精准施策,系统性修复生态
坚持全域谋划、陆海统筹、标本兼治的原则,从源头上有的放矢开展系统性的精准治理。在清淤筑岸方面,实施十里渔港的全域清淤,开展渔港历史上首次全面清理废弃码头、近岸构筑物工作,海底清淤3.39平方公里、清淤量达352万立方米,清理近岸废旧构筑物12.5万平方米。在截污处理方面,严控点源污染,搬迁沿岸企业10余家,建设陆源入海污水截流管网3.5公里,确保污水不排入河道和大海,减少污水直排每年300万吨。在岸线整治方面,实施3.5公里脏乱差工业岸线的整治修复,岸线“退二进三”,防洪标准提升至五十年一遇。在湿地营造方面,实施整体性海滩清理,拆除废旧码头18座,恢复生态湿地15.05万平方米,结合滩涂“三合一”改造、流变式驯化系统,科学栽植本土耐盐碱树种约5.6万株,打造岸新水清的沿海生态海岸景观带。
 
 
沈家门城防海塘墩头码头至渔港桥段整治前(左)、整治后(右)
 
 
鲁家峙北岸线整治前(左)、整治后(右)
 
 
墩头客运码头滩涂整治前(左)、整治后(右)
 
(三)综合治理,长效管理,全方位提升能力
以智能化监测体系建设与立体化防控为抓手,构建全链条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向精准化、长效化迈进。打造智能化监测网络,建成460平方米的海湾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中心,配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污染物实时监测。搭建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港湾全覆盖监控部署。建立立体化防控网络,海面清洁方面,配置专业垃圾(油污)收集船开展常态化作业;港湾清淤方面,通过集挖、运、抛一体的渔港清淤船实现常年维护性清淤50万立方米;岸滩保洁方面,组建专业清洁艇队伍开展日常巡逻。
 
成 效
(一)保护治理多措并举,生态效益更加显现
通过实施系统化整治工程,从源头上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优化海湾水动力条件,提升港湾自净能力,改善近岸海域水质环境。整治修复“脏乱差”的工业岸线,岸线的绿化率、生态价值大幅提高,提升近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项目结束后,全海域已无劣Ⅳ类海水,Ⅰ、Ⅱ类海水同比提升了12.7%,海水质量稳中趋好;港湾区域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8%。全区4个市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地表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全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二)人海和谐齐头并进,社会效益充分发挥
通过清淤加深港池,增加有效锚泊面积,有效提升岸线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港口船舶作业的安全性、通畅性和高效性。对海湾破损岸线进行整治修复,提升了沈家门渔港区域对海洋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通过滨海生态廊道打造、海岛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吸引了文体、休闲、展览、科创等新业态,实现了渔港从渔船避港、水产交易的单一功能到集渔、工、贸、航、旅游等综合功能多元融合的华丽蜕变,提升了“一港两岸”黄金海岸品质,沈家门渔港特色小镇、舟山国际水产城先后创成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近年来,新华网、自然资源报、浙江电视台等媒体对舟山市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行了大篇幅、长时间的深入报道,成功擦亮“美丽渔港”生态金名片。
 
(三)绿色发展双向奔赴,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优良的海湾基础条件吸引众多创业投资,推动了普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渔业带动其它产业,创新产业绿色转化,自然生态的持续好转使普陀滨海旅游业更上一层楼,2024年普陀区共接待游客1762.9万人次,同比增长7%,普陀区先后被评为2022年度全省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优秀单位、2023年度全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十佳县区。蓝湾整治同步推动了沿岸产业升级,项目结束当年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255.2亿元,较开建之年提高了20.7%。

 
 

版权所有:舟山赛莱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备19004375号-1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浦西新驰路68号大健康产业园C-11 联系电话:0580-3023803 传真:0580-3023803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2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