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首页 > 新闻报道

着力破解海岛地区杨梅“出水”难题 废弃贻贝壳让杨梅不再“服软”

  

  转载自舟山日报7月11日刊 昨天凌晨3时刚过,舟山登步杨梅基地负责人郑胜华,打着手电登上了杨梅山。围着试验田上的57株杨梅树,郑胜华采摘了一小篮杨梅后细细观察起来,带着台州音的普通话透露着喜悦:“这是今年最后一批了,解决了‘出水’问题,明年的杨梅肯定更好!”

  从篮子里拿出1颗,从其他树上摘下1颗,郑胜华让记者左右手分握,先辨别其硬度,再品尝其不同。“是不是一颗硬、一颗软?味道也不一样?”得到肯定答案后,郑胜华揭秘,“硬的杨梅,用了舟山贻贝壳提炼的养料。”

  获悉试验成功,提供养料的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医药学院科研团队很开心。负责人郭健认为,此举不仅有望破解海岛地区杨梅“出水”难题,更为舟山废弃贻贝壳找到了新出路。

  16年前,郑胜华带着仙居杨梅来到舟山登步岛。受海岛的气候土壤影响,种出的杨梅果肉软烂,轻轻一捏就有汁水渗出,常温下保质期不超过1天。如何破解杨梅“出水”难题,一直困扰着他。

  去年12月,郭健团队对登步杨梅基地的土壤进行检测。针对土壤酸化板结、缺乏微量元素的症结,团队提取贻贝壳中富含的钙、铁、锶等微量元素,定制了一款高钙土壤调理剂,对57株杨梅树进行试验。

  “原理就是缺啥补啥,营养跟上了,‘体质’就好了。”郭健笑道,现在常温下杨梅保质期提高到2至3天了。

  “贻贝壳属于固体废弃物的一种,自然环境下难以降解,大量堆积对海洋和滩涂环境造成破坏。”对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固废与辐射监测处处长郑攀峰而言,他更看好废弃贻贝壳的再利用。

  “以前贻贝壳不晓得咋处理,要么直接倒大海,要么堆到山里……”嵊泗枸杞是全国贻贝之乡,嵊泗县勇顺贻贝壳处理中心责任人陈永海对此记忆深刻。

  据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统计,去年嵊泗贻贝养殖总产量达23.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0%以上,加工后产生的废弃贻贝壳在6000吨以上。

  近年来,嵊泗县着手研究废弃贻贝壳的再利用。2019年,由郭健团队研制的初代贻贝壳土壤调理剂面世,2021年后陆续在台州、温州等地应用,为当地茶园改善土壤,开发“富锶茶”。

  废弃贻贝壳再利用为土壤调酸补钙,此举引起多方关注。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王强表示:“土壤酸化板结是沿海普遍存在的问题,贻贝壳改良土壤的效果如能通过更多验证,推广应用后定能助推东南沿海农业的发展。”

版权所有:舟山赛莱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备19004375号-1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浦西新驰路68号大健康产业园C-11 联系电话:0580-3023803 传真:0580-3023803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295号